不建议长期用吸管杯,可能会悄悄改变孩子的容貌…
- Jing Zhang
- 20 hours ago
- 2 min read

孩子喝水其实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,两种方式对口腔发育的影响很不一样:
“吸吮”(Sucking),比如用奶瓶和吸管杯,尤其是带有防漏阀的;
“啜饮”(Sipping),也就是用普通的开口杯直接喝。
吸吮模式:奶瓶、带阀吸管杯

这种杯子一般有个防漏装置,孩子必须用力“吸”才能喝到水。
在这个过程中,舌头会被压平、向前伸,得靠脸颊用力收缩,才能制造负压以吸取液体。
长期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“舌头前伸、微微张嘴”的习惯。如果孩子总是下意识地用牙齿咬住吸管,则更加压迫舌头。

图左:低舌位,往往更容易发生口呼吸;图右:高舌位,舌头自然贴在上颚,鼻子承担主要呼吸功能。
啜饮模式:直饮杯,如普通玻璃杯、纸杯。
直饮杯指的是杯中液体能自由流出的杯子,我们直接对着杯口喝,需要嘴唇贴合杯缘,靠舌头和下颌配合控制水流。
喝水过程中,舌头会自然抬高、回缩,把水往后送再吞咽(如下图)。这跟我们平时吃饭的吞咽方式非常像。

为什么更推荐孩子用直饮杯?
有利于颌面发育:舌头向上颚施力,能促进上牙弓和上颌骨正常生长,减少牙齿排列不齐、开颌等问题。
有助于言语发育:舌位、舌头的灵活度对清晰发音很重要。
锻炼手眼协调与抓握能力:直饮杯不仅锻炼口腔,也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抓握能力,吸管杯的便捷性,反而可能让孩子错过这些重要的学习机会。
AAP、ADA均建议从添加辅食时(6月龄左右),就可以逐渐让孩子尝试用直饮杯了。早点接触不仅有助于学习吞咽和唇部控制,还能降低因长时间用奶瓶而导致的“奶瓶龋”风险。
当然,从奶瓶到直饮杯之间,可以先用吸管杯过渡,但如果孩子已经能熟练使用直饮杯,也不建议“倒车”使用吸管杯了。
偶尔用没关系(注意提醒孩子尽量别用牙咬住吸管喝水),但长期使用又会退回不成熟的吸吮模式,影响孩子的口腔和颌面发育。